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这孩子真不听话,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做,做什么都和我对着来,做完还嬉皮笑脸的,让你哭笑不得”“这孩子就像没长耳朵一样,你说你的他做他的”“我们家孩子那就是一个难斗的主儿,讲道理根本讲不通,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歪理一套一套,比你说的都明白”……面对孩子的这些状况,家长的批评教育已经苍白无力,家长认为孩子越来越不懂事,就是叛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这只是成人认为的“叛逆”,我们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言行没有遵从大人的安排就是叛逆。其实孩子可能有时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有时是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还有时可能是在跟爸爸妈妈“示威”。
也许我们觉得自己是大人就有权利命令和强制孩子听话。我们也会认为爸爸、妈妈是人不是机器,偶尔控制不住情绪,言行过激,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们可否想过,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也不是机器零件,他会有自己的情感周期,也会有自己的小想法。其实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应用不当的方法。
教育孩子,不能只盯着孩子的问题,不能只是发愁或是发怒,要冷静地思考背后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有知道了孩子的“小心思”,家长才能对症下药。
小心思一:“我长大啦!”
很多时候,孩子会这么“叛逆”,都是因为成人的束缚,孩子在慢慢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一种“想自己做主”的冲动,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这时候的孩子开始尝试不听从父母发号的施令、不想跟在大人身后,想有自己的小圈子。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白这不是“任性”,而是孩子的“独立宣言”。如果家长继续又打又骂,冲突反而会更加严重,父母更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小心思。
这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要先冷静下来,不要强加阻止。可能已经孩子已经跟小哥哥约好了,不能不守信。出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哦,你是去对面楼的哪个小哥哥家,知道联系方式吗?到了以后记得让告诉妈妈一声哦!如果我想你了,怎样才能找到你呢?”我想孩子听了这样的建议后,再以后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像这样考虑周全的。而且这样尊重孩子的决定,孩子有了自己选择的自由,当然就不会很我们对着干了。
小心思二:“我忙着呢!”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地能够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知道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当他陶醉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爸爸妈妈强迫他停下来做其他事,他会觉得反感,反而更不搭理你了。这个时候,大人只能用巧妙的办法去引导他,而不是命令。
其实,可可妈妈不妨停止嚷嚷,而是走到可可身边说:“原来可可是在看动画片呀,快演完了吗?怪不得都没时间吃饭了。”可以跟可可聊一聊动画片的情节,一旦跟孩子和你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劝说起来就容易多了。过一会,妈妈可以摸摸肚子对可可说:“妈妈陪可可看了动画片,现在妈妈肚子饿了,可可来陪妈妈吃饭好不好呀?”不是强迫的命令,孩子也不会觉得反感,就会乖乖地跟妈妈一起去吃饭了。
小心思三:“我要试一试!”
林林想吃饼干了,可是妈妈把饼干放在了高高的柜子上。于是他想了一个好主意,请凳子来帮忙。没想到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把板凳拿走了,严厉地说:“如果你爬上去摔倒怎么办?以后不许爬板凳知道吗?”林林心里并没有放弃,等妈妈转过身去厨房,他又搬来了凳子,这一次他真的摔了下来。妈妈跑过来生气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你别爬你就是不听,一定要摔一跤才好受是吗?”
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只要他觉得新鲜的,就什么都要试试,所以常常会惹怒大人。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更渴望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不断独立地去尝试一些新鲜事情,尤其是大人不让做的事情。如果大人只是盲目地横加阻拦和限制,势必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在保护安全的前提下,试一试,又何妨?
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去做,给他成长的机会。妈妈不用那么着急,可以温柔地叮嘱:“宝贝要很小心哦,如果从板凳上摔下来可会很痛呢!”然后在一旁准备随时扶住他。让孩子自己体会一下爬板凳的危险和站在板凳上的成就感,这样的实践其实可以帮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明白冒险精神与安全意识。
教育孩子是一门实践课,我们要摸索,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蛮干。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叛逆”?因为长大了,“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他们想自己做决定,做自己喜欢的事,有自己的小天地……孩子不是我们随便操纵的“棋子”,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抱怨,把所有的不听话归结为“叛逆”。
以上就是叛逆孩子学校志华特训学校为您分享的孩子叛逆的一些原原因,如需就读叛逆孩子学校,欢迎选择志华全封闭式管理学校。